不输LV的私人订制旅行箱观点

全球时尚品牌网 / 鬼手 / 2015-05-17 21:53:24

  看到路易威登“私人定制服务”的“定制硬箱”,任谁也会发惊艳之叹。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旅游用定制硬箱”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此后不断精进,花样翻新,出现了各种令人赞叹的创意作品。

  看到路易威登“私人定制服务”的“定制硬箱”,任谁也会发惊艳之叹。这些箱具依照客人的要求设计,有专门盛放旅途中阅读书籍的书箱、养植鲜花于其中的鲜花箱、包括成套酒器的酒具箱甚至鱼子酱箱、香水箱等等,外形俊俏,内部紧凑,着实惹人喜爱。可惜,大家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旅游用定制硬箱”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此后不断精进,花样翻新,出现了各种令人赞叹的创意作品,即使在今天,这些古代设计案例也依然闪烁着才华的光芒,足堪珍视。

  北宋人沈括《梦溪忘怀录》中提出了成熟的“游山具”概念,由分称“甲”、“乙”的两副扁担组成。甲号扁担一端挑一个软皮衣箱,另一端挑一个轻木餐具箱,内置酒壶酒杯、餐具以及糕点小菜;乙号扁担一端为竹编文具箱,另一端则是竹编琴匣,上层贮琴,下层盛放折叠棋盘、棋子罐以及茶罐、茶具。自此,这种规划轻巧的游山具一路发展,不断出新,其中,明人发明的“叠桌”与“提炉”尤以巧妙和实用称胜。

  一件小型折叠家具,打开来就是桌子,收起来却变成个箱子,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然而这正是叠桌特具的优势。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件“清中期乾隆御用活腿文具桌”,便是传统“叠桌”的一个传世实例。可以看到,这件玲珑器具在箱盖与箱身之内分别装有一对活动桌腿,只要把箱子的上下两部分展平,然后掏出四条桌腿扳直,一张倒放的小桌就成形了。一旦将桌体翻转过来,四脚落地,便可当做小矮几使用。

  如果要让这个小桌恢复为收纳箱,也很容易,把四条木腿放倒,“桌面”相对折合,就呈现出一只带有罩盖的长方形箱,尽可将物品存入其中。

半打开状态的叠桌

  半打开状态的叠桌

  按照高濂《遵生八笺》的介绍,明代士大夫出游的时候,要携带一大一小两架如此形制的变身折叠桌。出发时,把桌子收合为箱态,不仅便于携带,而且还可以盛装外出所需的物品。到了山间河畔风景如画之地,再把箱子展放成桌,大桌作为餐桌,供宾主围坐,品茗饮酒。另外一张尺寸更小的小桌则是专设的香几,在其上安放香炉以及插有鲜花的花瓶。对于高濂这样的文人雅士来说,即使野餐,也不仅要有小巧但舒适的餐桌,还一定得伴有香几,几上要有炉香细细,瓶花影欹!传统生活就是如此的讲究品味,注重细节!作为香几的小桌在收叠成匣时,正可以将花瓶、香炉、香盒等相关器物纳于其中。这个在几与匣之间灵活变身的神奇家具既能承担收贮、搬运的功能,又能负担陈设的任务,绝对是设计史上的最成功方案之一。

  《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一款同样专为出游使用的 “提炉”。这是一款便携式小火炉,由可以灵活组装或分卸的五个部分形成,即一个带有底座的提梁架、两层方屉盒、一层四方形围框以及一个铜质四方形“水火炉”。

  整套配置中最重要的组件是小铜火炉。这个铜炉为四方形,外径与下层屉盒的内径相当,可以恰好放置在屉内,不会晃动。此炉之所以名为“水火炉”,是因为炉体的内部实际上用铜板隔为左右两个用途不同的区域,分别担任煮水风炉与烫酒器的功能。左半部的顶面安有圆形灶,可以放入火炭,在其侧壁上则开有火门,用以通风、清灰,因此,只要将特制的的茶壶放置在灶上,就可以随时生火煮水,冲茶品茗;右半部则仅仅在顶面上开有一个圆口,使用的时候,通过圆口向内注入热水,然后把一个与圆口的大小相配的带盖小桶插入其中,再把酒注入小桶,将酒烫热。

  出发前的组合程序是这样的:先把小铜炉放入底屉盒当中,将底屉盒嵌置在提梁架底座的浅槽里。然后,将特别配置的小茶壶插入灶眼、带盖小桶插入注水孔,等于是把小炉作为了置物架。接下来将四方形围框叠套在底层屉盒之上,由此而把插立在炉顶的小壶、小桶罩合起来。最后,以上层屉盒叠置于四方形围框之上。

  上屉盒用于盛放铜炉所需的木炭,盒口以一面罩盖加以闭覆,按照当时流行的提盒形式,在罩盖与提梁之间装设插栓。只要自提梁上将栓销向下插入罩盖内,三层盒、框便牢牢地嵌合成一体,固定在提梁架内。如此,便可以很方便地携带这只“提炉”外出,绝无安全之忧。

  须使用时,只消拔开栓销,将三层套叠的木屉拆散,自底盒内取出小炉。于是,就凭这一只小小的铜“水火炉”,出游之人可以随时对青山绿水而煮酒畅饮,在花前柳下以香茶遣兴。如果因为跋涉劳累而感到腹空,还可以将带盖小桶转而移置于左边灶口上,临时煮出一小桶香米粥来充饥暖肚。

左为完全打开的清代乾隆时期叠桌,右为清代配备成套餐具的便携式提匣

  左为完全打开的清代乾隆时期叠桌,右为清代配备成套餐具的便携式提匣

  在出游专用器具上,中国传统设计竟是如此发达和成熟,今天的人一定非常意外。然而,史实就是如此,叠桌和提炉都归在古人所说的“游山具”这一大类项里,与它们功能、形制相似但又自有特点的创意作品尚有很多。古代的风雅之士往往会为自己专制一套游山具,将旅途所需用品分门别类收纳其中,然后由仆从挑在肩上,随在自己与友人身后,一路漫步山野,吟风赏月。实际上,很多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是很有才华的设计家,喜欢用心对私家游山具加以改进,力求实用与美观兼全。如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就记载,乾隆时扬州有位叫江增的文士,因为“性爱山水”,所以特制游山具一副,其中不仅配备提炉,而且甚至携有一只铜暖锅,随时可以生上炭火,煮一小锅什锦杂烩,在水前花下大快朵颐。

  从传统游山具上,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文人结伴出游,闲放山林时的从容与舒适。应该说,他们所创造的种种便携式专用旅行箱即使放到今天也并不过时。就如“提炉”,如果照其式样加以现代化的翻新,制成一个便携式“迷你咖啡吧”,下层为靠电池加热的咖啡壶、中层放置咖啡具与茶具、上层装盛咖啡茶叶与甜点,让人们旅行或旅游时可以随时动手来一顿适口茶点,大概会为当今众多注重品质享受的旅游爱好者所钟意。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