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vin也出事了,时尚界的设计总监越来越像流水的兵休闲

全球时尚品牌网 / 鬼手 / 2015-10-29 18:40:12

  是时尚界倒了什么霉吗?不,是“体制”出了问题。

  周三,就在设计师拉夫·西蒙斯离开 Christian Dior 六周、亚历山大·王为 Balenciaga 做完最后一场时装秀数周之后,历史最悠久、成功实现了复兴的法国时尚品牌 Lanvin 宣布,其创意总监阿尔伯·艾尔巴茨(Alber Elbaz)也要离开公司了。据艾尔巴茨发表的一份声明,这是“公司大部分股东的决定”。

  Bergdorf Goodman 的女装总监琳达·法戈(Linda Fargo)在一封邮件中说:“感觉这个行业正在掉皮。”

  但和西蒙斯还有亚历山大王不同,他们两人分别都只在 Dior 和 Balenciage 呆了大约三年,而艾尔巴茨则是从 2001 年起就一直在 Lanvin 的。他凭借一人之力复兴了这个品牌,让它成为了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娜塔莉·波特曼等明星以及普通女性的最爱,而艾尔巴茨自己也成为了最受时尚界喜爱的人物之一。

  让他出名的可不只有他的才华,而且还有他的慷慨(他经常在其他设计师的时装秀开始之前向他们献花),以及他对自我的质疑。上周,在国际时尚集团:群星之夜(Fashion Group International Night of Stars)上收到属于他的大奖之后,Roger Vivier 的设计师布鲁诺·弗里索尼(Bruno Frisoni)指出,这个活动对他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艾尔巴茨也同时一起获了奖。而艾尔巴茨脱口而出:“我爱你,布鲁诺。”

  在他周三的声明中,艾尔巴茨也向所有同事表达了“感谢和暖意”以及“感情”。(当就本文联系艾尔巴茨时,他打了一个红心的表情给我,但没有附任何文字。)

艾尔巴茨自 2001 年起就在 Lanvin,并凭借一人之力使其实现复兴,让 Lanvin 变成了普通女性和明星的最爱。

  艾尔巴茨自 2001 年起就在 Lanvin,并凭借一人之力使其实现复兴,让 Lanvin 变成了普通女性和明星的最爱。

  所以虽然 Lanvin 本身还是私有公司(公司的老板是台湾出版大亨王效兰,据说艾尔巴茨也持有 10% 的股份),而且也是个相对比较小的公司,但它 2014 年的营收却有 2.5 亿欧元,而且在过去 5 年时间里,艾尔巴茨也经常出现在参加所有主要时尚活动的大名单上。

  但他也经常会否认任何说他要离开的说法。2011 年,当被问到他是否会考虑离开 Lanvin 去另一家公司时,他对《金融时报》说:“我怎么能那么干呢?是 Lanvin 的同事让我能做现在这份工作,他们是我手下的兵马,我可不能对他们说:‘拜拜啦,大哥要走了。’”

  可到最后,离开却不是他自己的决定,在他的声明中有一句话说,他希望 Lanvin 能找到“自己接下来所需要的业务愿景”——这说明,他和公司同事之间有着某种分歧。

  不过很长时间以来,艾尔巴茨就已经在表达对时尚行业整体发展方向的不满。在接受国际时尚集团颁给他的大奖时,他说:“从当裁缝的时候起,我们设计师就有梦想、有直觉、有感觉。”然后他说:“我们是‘创意总监’,所以我们必须创造出东西来,但我们大多数时间却是在监督指导。现在,我们还不得不为公司拍片子、造声势,确保公司在片子里看起来好看。屏幕上的东西得让人尖叫才行啊,兄弟。”

  但他也说:“我更喜欢小声说话。” 一个系列接着一个系列、一批门店开业接着一批门店开业、YouTube 完了是 Instagram……这些事情的循环往复,消耗掉了时尚界太多的创造力,而正如艾尔巴茨在国际时尚集团的颁奖晚会上说的,“时尚界的所有人都需要多一点点时间”。而此时的时尚界已经刮起了一股存在主义的自我质疑风暴,焦点就集中在了它的“体制”上,而结合西蒙斯因为“个人原因”而离开,以及亚历山大·王的离开,艾尔巴茨这次肯定会让这股风暴刮得愈加猛烈。

  毫无疑问,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我也认为,现在正是时候让我们再努力地看一看,时尚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因为虽然“体制”这东西是个看不见又不具体的实体,也可能是我们的不满最明显的来源,但在我看来,似乎所有这些人的离开,同时也有力地反映出了一股潜在的、有可能更具毁灭性的潮流。

  也就是说,当下的时尚公司把设计师当作了“雇佣工”——他们就是在一段时期内为时尚公司掌舵的管家,当船自己走起来以后,在必要的时候,这些管家就可以被换掉。而在这种形势下,就会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设计师们也会开始这样看待自己。以前时尚公司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像是婚姻,彼此发誓会在疾病和健康时都爱对方、在乎对方,而现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激情全无的合同关系。

  之前大家双方愿景一致,但像吉拉迪诺和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那样的人会带来太多起起伏伏,还会因为吸毒和戒毒期这种事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从一方面来说,合同关系让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清晰、更职业,但同时它也意味着创意总监们会更愿意衡量这场雇佣关系中的得与失,并有意地做出一些判断,认为可能自己不再适合呆在这家公司了。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能离开。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离开。

  从 2003 年汤姆·福特离开 Gucci 集团开始,时尚界正在经历着自己造成的灾难性下滑。在自己权力的发挥上产生分歧,汤姆·福特是时尚界第一人,而那次极端事件也造成了公司和设计师之间的裂痕(没有了超级明星设计师的 Gucci 是怎么活下来的?),而后来时尚公司的地位还提高了:因为时尚公司才最重要,设计师只是为主人服务的。

  在福特之后,Gucci 尝试验证过上述理论,(为女装、男装和配饰)聘请了三位不知名的创意总监,但这种情形只持续到了 2006 年,弗里达·贾尼尼(Frida Giannini)成为了公司唯一的创意总监。贾尼尼在她的位子上呆了 9 年,后来在今年早些时候被同样不知名的亚历桑德罗·米歇尔(Alessandro Michele)所取代。

  与此同时,其他品牌也开始以令人注目的速度更换着创意总监,理由五花八门。继福特之后上任的 Gucci 女装总监亚历桑德拉·法基内蒂(Alessandra Facchinetti)在2005 年被扫地出门,跳到了 Valentino,后来又加入了 Moncler Gamme Rouge,刚刚做了两个系列,就又被辞掉、跳到了 Pinko。2011 年,她在 Pinko 推出了一个叫 Uniqueness(独特性)的新系列,后来 2013 年又离开 Pinko、成为了 Tod’s 的创意总监——而她的前任德里克·林(Derek Lam)在创意总监的位子上坐了 6 年。(妈呀……)

  在 Nina Ricci,拉尔斯·尼尔森(Lars Nilsson)是 2003 年到 2006 年的创意总监,后来被奥利维尔·泰斯金斯(Olivier Theyskens)换掉,后者从 2006 年做到 2009 年,就又被彼得·考平(Peter Copping)换掉,考平干到 2014 年,就又被纪尧姆·亨利(Guillaume Henry)换掉了。2011 年,泰斯金斯又出现在了纽约,当上了 Theory 的创意总监,不过他只在那里呆了不到三年。(再跟大家说一声,大多数创意总监合同里写的标准任期至少是三年。)

  迈克尔·科尔斯(Michael Kors)在 2004 年离开了 Céline,继任者是罗伯托·麦尼切蒂(Roberto Menichetti),两个时装季之后,麦尼切蒂被伊凡娜·欧曼茨科(Ivana Omazic)取代,而后者 2008 年则被菲比·菲罗(Phoebe Philo)换掉——菲罗很有名的一幕,是她坚称公司允许自己留在伦敦的家人身边远程工作。(在 2001 到 2006 年间,菲罗是在 Chloé 工作的,她辞职的原因和西蒙斯一样,也是个人原因。)

  亚历山大王离开 Balenciaga、不再续约的决定是他和公司共同做出的,部分原因是他想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公司上。而上周也有很多人在谈论他的这个决定,人们把他的离开作为了这一代设计师当中的一个案例——现在的设计师都会把自己的需求和公司的需求放一起掂量掂量、排个先后。

  结束了最后一场 Balenciaga 时装秀之后的亚历山大王。

  不管 Balenciaga 是不是真的想让他留下(正如 Dior 挽留西蒙斯一样),也不管它是不是觉得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所以任命了法国品牌 Vetements 的 Demna Gvasalia 做创意总监,)亚历山大·王都没能静静地走入那个良夜。他在最后一场时装秀上又跑又跳,我们其实都看出来了,他实际上是在庆祝,说明他在摆脱了公司的压力之后是无比的欢乐。

  现在的情况是,设计师觉得自己主动离开公司,会比公司辞掉自己更说得通——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主动辞过一次职(比如 2012 年西蒙斯在一片混沌中离开 Jil Sander),以后主动辞职就容易多了。

  确实,菲罗曾公开表达过她想多在大自然中徜徉一下的愿望,而且再加上她曾经在事业的高峰期离开了 Chloé,因此那些说她可能会从 Céline 辞职的谣言也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之所以人们就是一心觉得她会离开,并不是因为她拿到了另一份工作,也不是因为她掉出了公司的管理层,而是因为她只是希望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就像西蒙斯一样。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把情感从创意过程中剥离出来,如果设计师不再关心他们的品牌,而公司也不再和设计师融为一体、像过去那样让一个人花个几十年形成一种服装风格,那么消费者也有可能会有同样的感受——而这是会带来风险的。这才是让这个等式不再平衡的原因。

  一位因为有出售多个品牌而要求不暴露身份的零售商在听到 Lanvin 的消息后说:“为什么人们都想要香奈儿或 Comme des Garçons?因为这些品牌传递出的自己是什么以及象征什么的信息是统一的。如果你要投资,你就会投资给这样的品牌。即便你不喜欢它们某一个系列或是某一季的作品,你也不能否认他们传递出的信息的纯粹。而所有这些改变则意味着,时尚不再感觉纯粹了,而你们对女性要说的到底是什么?“

  当设计师离开一家时装屋,不论是他自己选择要走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品牌的价值命题就遭到了损害。没有人仅仅是需要一个新包包或漂亮的新衣服;人们想要它们是因为它们代表的意义。早些时候,Elbaz 先生曾在时装集团的演讲中说,他曾经会问自己:“女性到底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而我又能为女性做些什么来让她的生活更简单、更好一点?”

  如果没有这些——诱惑、情愫和蜕变的承诺——衣服就只是衣服,而说实话,那又有谁在乎呢?


阅读延展